文|《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 张倪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人文交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9月6日-7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专题研讨会”上,中美之间的信任差距被一再提及。6日下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在一场主题为“架设人文交流的桥梁”的讨论中指出,过去40年,中美之间虽然经贸交流很多,但人文意义上的深度理解和全面认识还远远不够。他认为,中美经贸关系40年的积淀急转直下,正是由于存在信任差距。而信任差距来自人文理解匮乏。
“概括地说,目前中美两国间的人文交流,浅层次的多,深入的不多;精英层面多,大众层面不多;短期的多,长期的不多。“ 薛澜表示,文化交流分为几个层面:表层、中层和深层。表层包括互访和旅游,目前中美间这类交流数量很多,但大多停留在表面。中层交流则包括各种交流机制和国际会议。薛澜称,这类交流机制颇具规模,每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会议就不下几十个,“但每次的交流就是五分钟或十分钟,顶多半个小时,大家用来表达观点,真正深入的讨论还远远不够”。每次到访当地城市,停留仅限于观光,难以真正了解当地的人文环境。至于更深层次的心灵和思想对话,在中美交流中更是十分匮乏,机制也不够健全。
薛澜坦言,目前中美的文化交流更多存在于精英阶层之间,中国人并不了解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从美国的媒体和书籍中很难真正了解生活在“锈带”的美国人民。
“要真正深化交流,教育是最好的手段之一”,薛澜认为,应该向更多的海外学生提供深度了解中国的机会,让中美年轻人进行心灵和思想的对话。“只有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深入的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相互之间的信任差距才能得到有效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