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9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出席商汤科技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举办的“大爱无疆·共生” 人工智能企业论坛,并就人工智能将带来哪些全新创新范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治理存在怎样的关系等针对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性问题与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展开巅峰对话。
人工智能创新范式
薛澜教授首先分享了他对创新的全新理解,他表示,创新有时候颠覆的不仅是技术,同时也是观念和认知,也有可能带来一些未知和潜在的风险。人类社会其实也是在不断探索,在获取最大收益的同时,怎样有效规制和降低风险,在审慎的应用中去探索它的边界。
对于,“会不会有一天人工智能具有超出人类想象力的能力”的问题,徐立表示,答案是非常难的,需要技术往前再进一步,才能看得出更大的全貌。以现在技术演进的路线,距离真正能够去突破人的思维边界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和距离。我们需要开发的是真正能够帮助人类去拓展思维局限性的技术。
人工智能治理框架
薛澜教授还主导了许多国家治理框架建设,他认为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与传统治理区别很大,传统治理框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去研究归纳总结,再征求各方意见;但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治理框架要更快适应技术的发展,及时给予“点拨”,避免偏离太远。
人工智能发展与伦理治理
薛澜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其伦理治理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关系紧密、相互依存。但如果规制的框架不清楚,实际上是限制了发展,倘若没有明确的治理框架,甚至不敢去做创新与投资。
徐立表示,商汤一直秉承着均衡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观,包括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技术可控。其中,可持续发展的AI治理观,包括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包容共享等伦理主题;以人为本的AI治理观,包括保护隐私、造福人类、公平无歧视等伦理主题;技术可控的AI治理观,包括可验证、可审查、合法、可信任等伦理主题。旨在跳出传统的思维局限,集结更多元的思维视角,以此来规范人工智能创新和发展的伦理边界。
科技的普及至关重要
薛澜教授表示,需要让社会更好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如此我们社会和公众对这些技术就不会感到那么陌生,也就可以做出更好的理性的选择。